与孩子沟通双行道才能更畅通

本文已影响1.55W人 

与孩子沟通双行道才能更畅通

与孩子沟通双行道才能更畅通,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沟通是家庭教育中最为要紧的一环。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与孩子沟通双行道才能更畅通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与孩子沟通双行道才能更畅通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很多传统的“育儿宝典”已经变成了“育儿古典”,于今已经不适用了。”中国很多传统的育儿观点都是站在家长权威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问题,是一种“单行道”交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交流往往都是有去无回,得不到孩子的回应。

“想必大家小时候应该都能听到这样的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这种单行道交流的特点是,话语权与决定权都掌握在家长的身上。

而与之相似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把孩子当宝贝来呵护,言听计从,宠溺惯爱,话语权都在孩子身上,什么事情,孩子说了算。“这种便是孩子通向家长的单行道”廖老师幽默的说到。

而无论是家长权威还是小皇帝发言,这种亲子之间的沟通只是单向的,一方发话,一方执行。这种沟通就像人和机器的沟通,用于亲子之间的沟通绝不可取。廖老师明确的表示“我们要改变亲子关系,就要从改变我们的亲子观念开始,由一种单向的灌输转变成一个双向的互动。”

 与孩子沟通双行道才能更畅通

路基的准备:家长要坚定观念

由于网络媒体的介入,信息大爆炸也进入到了孩子的世界。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是成人不可比拟的,所以在面对一些新生的资讯信息室,也就出现了孩子成长得比家长还快,做家长的已经和孩子脱节,自然就没有共同话题可沟通。

很多家长都表示互动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对于这个问题,廖老师给出了如上的回答。

“家长要坚定自己的育儿观念。”这是廖老师给家长们的第一个建议。中国的育儿经代代相传,俨然如同“传家宝”一样,成了“世袭”的传统,爷爷这样教爸爸,爸爸再这样教儿子,儿子再继续这样教自己的儿子,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的东西。

当家长谋求改变时,必然会因为观念的不同而受到亲友方面的阻力,这种现象在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家长一定要明晰自己的定位,面对这种阻力首先做好沟通工作。与亲友特别是长辈达成一个一致的意见,然后再开始自己的育儿计划。”

若非如此,在家庭的教育中就容易出现七嘴八舌的教育灌输。这会让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无所适从,无法选择该听谁的,从而引发对家庭的不信任感,最后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形成明显的.青春期叛逆。

“家长自身也应该进入到孩子的世界中来。”廖老师再次说到,由于网络媒体的介入加上传统媒体的扩充,信息大爆炸的威力也进入了孩子的领域。在某些方面,孩子比家长还要精通,而这些方面也是孩子感兴趣的。但家长如果对这个领域没有认知,这就造成了亲子之间“无话可说”的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就比如说孩子今天兴致勃勃的和家长说“喜羊羊”,家长兴致勃勃的和孩子说小肥羊一样。这样状况下的交流不仅仅家长觉得有挫折感,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挫折感更为明显,无形的对下次亲子之间的交流形成了障碍。“家长面对着孩子依旧要抱有一种学习的态度。”廖老师最后这样总结。

 与孩子沟通双行道才能更畅通 第2张

用好双行道:走出去与走下去

“打开自己的眼界,从而才能了解这个时代下这些孩子们的特质。”廖老师向记者说到,想要用好与孩子互动的这条双行道,就要做到“走出去”与“走下去”。所谓的走出去,是说家长应该多与其他的家长接触,共同交流自己在辅导孩子方面的心得教训。

今天自己遇到的问题,别人可能已经解决了,能够为你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别人今天遇到的问题教训,对自己也是一个启示。同时在与其他家长的交流的过程中,一方能够获得关于这个年纪孩子更多的信息同时,也能透过其他家长看到自身要继续保持或者是要改正的一些因素。

而所谓的“走下去”,就是指,家长要放下姿态,放下架子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这点每个家长都会说,却鲜有做到。能不能陪孩子一起很认真的看完一部他很喜欢的动画片,有没有陪孩子做过他喜欢的游戏等等。要走进孩子的世界中,你就必须先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遵守这个孩子世界的规则

廖老师还介绍了欧美国家家庭盛行的“家庭圆桌会议”。每个家庭都会把最近遇到的问题特意的拿出来让讨论,孩子也能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让孩子明显的觉得自己得到了了尊重。这种模式大多数的家庭都可以借鉴。

岔路口:别让孩子觉得自己特殊

“越是特殊的孩子,就越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特殊。”对于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孩子,和他们进行交流时,廖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比如说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对于家庭比普通的孩子更为敏感,也更怕被提到家里的事情。

若家长一味的给予“特殊照顾”,避而不谈,这样容易让孩子形成一个心结,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有所不利。所以在面对这样的孩子的时候,家长和他们交流时就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爸爸妈妈不要的一样。

在交流时应该传达这样的信息:你和普通的孩子一样,都有爱你的爸爸妈妈,只是爸爸妈妈不住在一起而已。而作为家长,也不能把自己负面情绪转移到孩子的身上。比如不要和孩子说另一方的坏话,这会给孩子巨大的压力和阴影,从而滋生自闭自卑的心理

平等、尊重是拉进亲子距离最有力的法宝。平等的与孩子进行对话,尊重他们的选择,善于去引导孩子。只要你能明确的坚持着,那么,你与孩子之间就真的能够无话不谈了。这样才能有效的和孩子沟通。

与孩子沟通双行道才能更畅通2

只想让孩子听话?请不要伤害孩子,他们会本能的对你产生厌恶,这是大忌!孩子还小,我们有时候下手太重,孩子难以抗衡!

只想让孩子听话?请不要伤害孩子,他们会本能的对你产生厌恶,这是大忌!孩子还小,我们有时候下手太重,孩子难以抗衡!

这就是孩子被家暴的可怜处境。

可是,即使生活的压力再大,深山的观念再守旧,有再多的因素,都不能构成家长虐待孩子的理由!

1

家暴孩子的家长总觉得孩子爱顶嘴、不受管教,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父母自己因为生活的压力感到烦燥和压抑,而孩子的“作对”便成了一根导火线,打骂孩子成了大人发泄情绪的突破口。

心理咨询师李雪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她的一个朋友非常漂亮、优秀,但总是对爱情和婚姻没什么信心,总是担心自己会被抛弃。

原来从她两三岁起,爸爸就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揍她,而反思她挨揍的大部分原因,其实并不是她本身。

她的妈妈体弱多病,心脏脆弱,所以家里人都处处让着她,但偏偏妈妈又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工作、恋爱,只要她反抗,父亲就认为她是“害”妈妈生病的“帮凶”。“我们家本来很好,出问题都是因为你”这是她爸爸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我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总之爸爸那样说了,我就觉得是自己做错了。”

明明不是孩子的过错,却要为父母的各种负面情绪来买单。

前些天,我无意间问起我妈,为什么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她老打我的事。妈妈皱紧眉头直言不讳:“你都不知道,那个时候你每天早上总能整出一些芝麻大的事情给闹一通,我心里当然很烦,然后去厂里上班总是一天的不顺利,你每闹一天我就不顺利一天,你说你该不该打?”说完不自主地笑了起来,我却只是抿着嘴在一旁沉默。

她不知道的是,因为她所谓的“工作不顺利”,我成了她眼中最大的“祸害”,而连着被打的那段记忆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即使现在已身为人母,但每每想起,我都会不自主的打个颤栗。

父母的压力,孩子一时还无法理解,正如孩子被打,对他心理上造成的伤害,父母也未必会真正懂得。

 与孩子沟通双行道才能更畅通 第3张

2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把小时候经常挨打的经历,总结为“一生的阴影,一生的痛”。

她说,小时候自有记忆起,只要犯错就会挨骂,错误积攒得多了就会挨打。打完骂完后妈妈会说:“你为什么就不能乖乖地听话呢?你听话不就不用挨打了吗?”

每当这个时候,她就很痛苦,并开始在心里反复问自己:我真的那么差劲吗?我和你们在一起很开心,可是你们却打了我!我不是故意犯错的!我很害怕,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你们!

她从来不曾和别人提起,只能抱着这些疑问,一遍又一遍地伤害自己。一直到她成年,半夜起来想到了这些她还会哭。

虽然时过境迁,可是伤害已经根生蒂固,她到了适婚年龄,即不想结婚,也不想有孩子。

教育专家表示,孩子在被家暴的过程中所受的冲击和刺激,会延续数年,严重者会性格扭曲,还会影响他今后对家庭的观念。

有网友说:“小时候恨他(打孩子的爸爸),不喊他爸爸了,等长大了,不恨了,就是想喊他爸爸也喊不出来了。”

很多父母,当孩子长大后提起被他们打的事情时,他们会惊讶地说“你还真打算记这芝麻大的事儿一辈子?”

但我想说,爸爸妈妈,这真的不是一件小事,是关乎到我曾经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所抛弃的大事。

每每被狠狠地打在身上,而最爱的爸爸或妈妈也只是在边上袖手旁观,那一刻,真的令小小的我感到绝望。

挨打之后,父母也许会很快忘记,但是我却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说服自己,爸妈还是爱我的。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